“在我们心中杨晓沪就是致富的恩人,为村民谋福利贡献一生的好知青。”爱辉区瑷珲镇腰屯村的村民每每想起杨晓沪,都眼含热泪、激动不已。
(一)
杨晓沪,1953年上海生人,家境殷实。1970年4月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跟随浩浩荡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军出发,被分配到黑河市爱辉镇腰屯村插队,最后,将生命奉献给了这片北疆沃土。 17岁的青春年华,刚刚走出高中校园的杨晓沪,对农村庄稼地里的活儿根本一窍不通,他横下一条心,学!群众就是他接受再教育的老师。学赶马车,学当车老板,他不知从车上掉下来多少回,栽了多少个跟头……由于他聪明伶俐、勤学苦练,1973年杨晓沪被群众推选为大队长,并在当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由知青转身变为为百姓服务的领头人,杨晓沪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工作更艰巨。通过在农村广阔天地接受锻炼,他深有体会地悟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对希望田野的发展谋划说给群众听,得到了群众认可。杨晓沪立即奔赴上海筹措资金,他先自己垫付购进一台能播种子、耕地的四轮手扶拖拉机。这在当时的农村并不多见,当年,村里的农业丰收创高产,劳动日值分红就实现了翻番!
(二)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下乡青年纷纷踊跃报名参加高考。杨晓沪是班里的优等生、尖子生,考大学对他来说很容易。但杨晓沪把自己下乡的赤子心留了下来,把名额让给了别人,眼看一起来的几位知青纷纷考入了高等学院,他脸上依旧挂着淡淡的笑容。随着对知识青年招工回城政策的步步落实,和杨晓沪一起来的知青都返回了城里,只有他一人留在了农村。杨晓沪干起工作来还和从前一样,处处做榜样、做表率地领着大伙干。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再保举推荐,都被杨晓沪婉言拒绝了。杨晓沪说,我来这里把根扎下了,就离不开乡亲,离不开百姓。乡亲是我再生父母,这里是我永远离不开的家!上个世纪80年代,杨晓沪被推荐到上海同济大学就读。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石化集团某营销部任负责人,还曾到非洲发展。
(三)
虽然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但杨晓沪始终惦念着北大荒,惦念着腰屯的父老乡亲。 2012年,杨晓沪终于回到了他日夜向往的北疆。通过考察农户的经营模式,杨晓沪在心里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当腰屯致富的“编外”引路人,必须走种植合作社化经营模式。种植走合作社化经营模式,就需要大型农机具,但村里根本买不起,杨晓沪一拍大腿“代耕,雇佣”,起码能统一种植,统一收获。实现合作社化种植模式头一年,就让腰屯村的百姓看到了前景和希望,粮食产量、土地效益增产50%。为了给村民谋取更大的利益,杨晓沪回上海找亲朋、求人脉筹措资金,买大型农机具。 2014年,杨晓沪不负众望,从上海带回100多万元,购买回了4台大型农机具,打破以往陈旧的套路,一切按科学的开拓、探索模式经营,年终实现总产320万元,每公顷地净分红1.1万元。农民拿着大把的分红款兴高采烈。这一年,腰屯种植合作社被列为黑龙江省省级规范合作社,爱辉区唯一的农民入股种植合作社。杨晓沪率领任职的腰屯种植合作社,3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四)
2015年4月13日,正当全村都沉浸在对新一年的美好展望中时,谁都没有想到,杨晓沪在农村临时租用房屋中永远地睡着了,当时他正伏在“腰屯村种植合作社往更大的前景发展”的规划图上。 2015年,按照杨晓沪的种植计划,43户农户实现粮食产值527多万元,每公顷地净分红1.2万多元。越来越多的农户想要入合作社;越来越多的村屯想要成立种植合作社。如今,为了怀念杨晓沪, “腰屯种植合作社”改成了以杨晓沪命名的“杨晓沪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