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中苏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苏地方边境贸易逐渐恢复。1983年中苏两国政府分别批准恢复黑河贸易口岸和布市贸易口岸。1986年9月21日,黑龙江省国外贸易公司向苏联远东贸易公司出口1200吨大豆,经由黑河港运出,标志着中断20年的中苏两国地方边境贸易重新开启。
1987年7月29日至8月1日,黑河行署边境地方贸易代表团应邀赴布市,商谈黑河市与布市间开展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问题,并签署了以“互通有无、互为补充、互惠互利、以货易货、不动外汇、年终平衡、互补拖欠”为贸易原则的双边会谈纪要。9月1日,黑河与布市在黑河签署了首批易货贸易合同,中方用西瓜,苏方用化肥、木材、水泥等商品直接等值易货。9月2日黑河用208.19吨地产西瓜,换回布市306吨化肥,黑河在全国沿边地区率先打开了对外贸易大门。自此,黑河成为全国边境贸易最大的边境地区和过货量最大的江运口岸,开创了中苏边境地区首个旅游基地、民间互市贸易市场、俄货市场,办起了中苏边境首批合资企业。
中苏地方边境贸易大门开启后,黑河与布市经贸往来日趋活跃。1988年2月18日黑河口岸与布市口岸之间恢复冰上汽车运输业务;7月1日至9日黑河商品展销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在黑河举行,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内蒙古等18个省、市、区及俄阿穆尔州经贸代表团近千名中外客商参会,中苏两国客商成交及协议金额达1300万瑞士法郎;7月26日至8月5日黑河出口商品展销会在布市举办,共有日用百货、针织服装、五金交电、木质家具、微型汽车、小拖拉机等1100余种产品参展,中外客商7300余人参加展会,成交额3500万瑞士法郎;7月29日黑河地区1988年—1992年经济发展咨询会在黑河举行,会议确定了“内改外联、综合开发、建港通贸、兴边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10月6日阿穆尔州土豆减产,州执委会副主席西蒙涅茨抵达黑河,请求中方给予紧急支援,黑河行署调备了1800吨土豆分批运抵阿穆尔州。1989年8月15日黑河口岸与布市口岸开通轮渡汽车运输业务。1991年1月9日8时30分黑河与布市开通国际客运班车;5月以销售苏联日用品为主的黑河早、晚市在黑河市中央街开办,每天参加贸易人员5000余人,高峰时逾万人,平均日成交额7万余元,中外商贩云集市场,逐渐发展成为“俄罗斯商品一条街”,成为当时黑河一道亮丽风景线。1992年中苏地方边境贸易达到顶峰。
从1987年至1992年间,由黑河出口的商品由最初的日用百货、针织服装、五金交电、木质家具等,逐渐变为粮油食品、轻工产品、医疗器械、制冷设备、建筑材料等16类1000多个品种,甚至包括彩色电视机、北京吉普车。进口商品由之初的化肥、木材、钢材、卡玛斯汽车逐渐增加到矿产、石油、化工、机械设备、运输设备等9种16大类,并进口拉达、贝拉斯、莫斯科人等14个品种汽车及两架直升机。1987年至1992年全区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达90810万瑞士法郎,边贸企业实现税收1.9亿元。全区56家企业生产出口商品9类600多个品种,出口额累计达3400万瑞士法郎。边贸企业进口化肥70万吨,进口大型农业机械600台套。
中苏地方边境贸易的恢复开通,极大地促进了我区农业增收、工业生产和商业发展,为黑河地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