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十二处建筑将成为室内应急避难场所
来源: 黑河日报 作者:刘畅
走进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800人临时避险的黑河第一中学体育馆,记者看到,应急厕所、应急照明、应急通信等设施已完成,相关部门将继续健全和完善应急供水系统、应急医疗救助站、应急物资储备室等相关设施,用以满足灾后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为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年,我市将“在全社会普及防火、防震知识,开展群众性应急避险演练,依托学校和体育场馆等设施,建设室内应急避难场所”作为今年的二十件民生实事加快推进。记者日前从市地震局了解到,根据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鉴定结果,全市已确定12处建筑将被逐步完善成为室内应急避难场所。
为落实好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我市出台了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依托已鉴定的现有体育场馆、学校、商场等大型公众性建筑物,通过改造和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建设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力争“十三五”期末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初具规模。
为不断提升综合防灾能力,我市今年还举办公务员防灾减灾讲座4期,多次到社区、学校组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将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纳入新生军训大纲,9月开学以来,黑河学院和全市92所中学(含中专)、累计1.8万余名新生受益。与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合作在黑河地震台网中心建立高寒试验场,今年1月初完成了高寒环境下地震应急救援仪器首轮试验和测试,9月全国首个高寒地区地震应急救援模拟现场在我市地震台网中心搭建完成。该试验场的建立,对于提升我国北方高寒地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促进与俄罗斯对外地震应急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左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