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实施智力扶贫,精心部署,精准发力,全方位保障贫困群众受教育权利。
促进农村教育加快发展,缩小办学差距。我市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着力实施第二期和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防控学生辍学。今年完成逊克县、孙吴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任务,到2019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标准化,所有县(市、区)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逐步推进12年免费教育,不让一名高中阶段的学生因家庭困难导致失学。强化职业教育培训,通过“燎原之冬”活动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3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5万人(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00人(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待遇,对常年工作在农村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晋职、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通过“特岗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加强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城乡教师交流,选派城市中小学优秀校长、后备干部到农村学校挂职,实施农村教师进名校培训计划。推行优秀校长、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交流制度,三年内计划交流729名校长、教师,开展名师送教下乡、对口支援活动。
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家庭完成学业。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小学生每年1000元,初中和特殊教育每年1250元。出台免除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政策实施方案(试行),将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年2000元,资助比例为在校生的20%。对参加中高职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生活补助。设立中小学校车服务补助资金,采取对社会公交运营车辆补助或购置等形式,保证学生校车服务和乘车安全。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全程管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及乡村少年宫留守儿童活动基地功能,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及设立助学金。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体现公平有质量教育。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通过建设“专递课堂”,实现“一校带多校”的教学教研组织模式,促进薄弱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建设“名师课堂”,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建设“名校课堂”,鼓励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到2020年,全市中小学校宽带互联网接入比例、校园网络环境建成比例、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普及率均达到100%,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达到100%,实现学科知识点全覆盖。80%以上农村学校学生、90%以上农村学校教师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100%的中小学校建立机构网络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