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养牛虽然赚钱,但影响乡亲们生活,而且破坏环境卫生,我们两口儿已经在村头儿找到了空地,准备在那里建养殖场。”说这话的妇女叫郭孝华,今年45岁,此刻正在和爱人张志海盘算着建设标准化养殖场,扩大养牛规模。回想四年前,如今的一切都让经历过考验的夫妻二人感到无比幸福。
2011年郭孝华患上心梗,别说继续打工,就连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都成问题。一场大病让原本虽清贫却欢乐的家庭被灰暗笼罩,没有耕地,全家租住在一间4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大女儿正要考高中,二女儿才6岁刚刚上学,原本一家四口的花销靠夫妻二人打工维持,而今,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张志海一人身上,既要筹钱给妻子看病,又要照顾两个孩子,还要想着法儿的赚钱贴补家用,起早贪黑,忙里忙外。都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可张志海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扔下妻子,在最艰难的时候,他把全家生活的重担挑在肩上。
2014年,国家启动了精准扶贫工作,张志海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志海却没有因此而感到一丝轻松,“贫困户”这三个字就像一顶沉重的帽子,压得张志海透不过气来。
怎样才能赶快走出贫困?干啥能多赚点钱,让孩子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大学的教室里安心念书?在无数个失眠的夜里张志海一次次问着内心。“家周围有片空地,我想养点鸡鹅,守家在地还能照顾家人。”2016年初,面对帮扶干部,张志海第一次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帮扶干部免费送来40只鹅雏,并提供技术和资金保障,鹅雏出栏后,又负责联系销售。没了后顾之忧的张志海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鹅雏身上,几个月后,每只鹅以120元的价格出售,纯获利4320元,见到了效益让张志海增强了脱贫信心。
为减轻丈夫压力,病情好转的妻子主动对家庭工作进行了分工,自己负责利用小额贷款扶持政策扩大家里的牲畜养殖规模,丈夫张志海到乡里脱贫项目光伏产业基地打工,同时耕种租来的67亩土地,并利用山区资源优势,采集山野菜、挖药材,多种渠道增加收入。与命运抗争的日子很苦,但逐渐改善的家庭生活让他们觉得浑身充满了力气。通过两人的共同努力,2017年底,全家人均收入达到8800元,光荣脱贫。
如今,张志海两口儿在村里购买了80平方米的房子,大女儿即将大学毕业,小女儿在城里寄宿学校读初中,成绩优异,家里养殖了3头西门塔尔肉牛、4头笨猪、100余只笨鸡和大鹅,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
致富不忘乡亲,发展不忘邻里。改善村屯环境卫生,张志海两口儿积极出力;乡亲们种地卖粮,他们积极帮忙;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两口儿第一个到场;贫困户有了困难,二人更是竭尽所能。张志海两口儿感激地说:“在最贫穷无助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帮助了我们;在最绝望自卑的时候,是帮扶干部鼓励了我们。等养殖规模扩大了,我们要全力以赴帮助乡亲们。”
现在张志海、郭孝华这对曾经与贫困抗争的“同林鸟”,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正努力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 八五九农场“以赛促收”显身手 广袤大地奏“丰歌”2021/09/28
- 探秋——龙江五大旅游线路2018/10/31
- 【黑龙江省新闻联播】桦川稻香节 好米迎客来2018/10/29
- 大庆油田采油三厂:这块金牌真不易2021/09/03